德国《焦点》周刊网站4月18日刊登塞巴斯蒂安·菲曼撰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决定汽车未来的五个原因》,文章摘编如下:
那么在中国一切都是阳光灿烂吗?并非如此,因为有时候幸运饼里也有坏消息。中国汽车市场既庞大又“危险”,因为它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转。
原因一:中国市场实力雄厚
部分数据可以显示,欧洲为什么不再在汽车制造商的计划中占据优先位置:
2016年中国售出了2300多万辆汽车,比2010年的两倍还多。虽然未来增长不会再如此具有爆炸性,但是稳健的增长持续。汽车研究中心预测2017年销量将达近2500万辆,2025年则会超过3500万辆。
中国在全球市场市场的份额也同样在增大。今年全球卖出的8580万辆车中有大约四分之一是在中国卖出的。2025年到全球市场达到1.06亿万辆时,中国的比例将占到三分之一。
目前1000名中国人当中只有75人拥有汽车——与德国的562人和美国的742人(2014年的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交通严重拥堵的同时,还有足够的百万人口城市,那里有对汽车如饥似渴的购买者。
原因二:中国将“老”汽车界牢牢与自己捆绑在一起
中国汽车市场由三大群体组成:进口品牌、合资厂商和本土制造商。中国人通过巧妙的战略使自己从合作中获益。
进口品牌:宾利、保时捷和法拉利等豪华车制造商还没有在中国自产。由于高进口税的原因,这些车在中国的价格几乎是欧洲的两倍。尽管如此购买者仍然不少。
合资企业:想在中国生产就只能与当地企业合作。国家控制下的合资企业(例如上海通用、一汽大众)有多种下属品牌,此外这也使得很多西方车型可以在华生产(例如宝马3系、奔驰A系和大众帕萨特等)。通过这种合作,中国不仅获得了利润也获得了技术。
长城、比亚迪和吉利等本土生产商在技术和设计方面只比西方或日本竞争对手落后一点点。